“追尋東北豹”續與巡護員進山差點撞見野豬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冬天林子里的雪很深,老三發現比較密集的獸蹄印後,便會用GPS定位,然後記下位置 本組圖片 本報記者 孫立國 攝
  老王早起給大家做飯
  車陷溝中,兩個人使儘力氣也無濟於事
  A05版
    新聞回放:12月27日,本報與中央電視臺兩個頻道的記者齊聚蘭家林場,追尋野生東北虎、東北豹的足跡,探索神秘的野生領域,走近那些為保護動物默默奉獻的大山守護者。
    昨日6時,天剛矇矇亮,發電機只有在晚上才啟動,此時蘭家林場里只能看清人影,房間里已經傳出切菜聲。
    在大山裡,巡護員起床從不看時鐘,他們除了巡山,幾乎沒有業餘生活。可他們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常年在深山裡穿梭,無怨無悔,被稱為大山的守護者。昨日,記者跟他們進山巡護,體驗這非比尋常的工作。
  寂寞 巡護員聽收音機解悶
    6時10分,“這麼早,能看清嗎?”記者和正在做飯的老王打招呼。他笑了:“習慣了,閉眼睛都知道東西在哪。”
    “春夏秋三個季節他們起得更早,防火任務重,不能大意,火燒一日窮。”場長李健民說,一年裡他大半年都在山上,防火季節時他要嚴看死守。
    6時30分,飯做好了,一盆拌菠菜,一盆白菜燉豆腐,一盆鹹鴨蛋,還有昨晚吃剩的一點辣白菜。這頓飯對於巡護員們來說很豐盛了。平常都是一個菜,白菜或土豆,再不就是豆腐,這些菜好保存。
    宿舍的鏡子上貼了一張女明星畫,在房間里格外顯眼。李健民說:“我最怕接到他們家屬電話,最高興的就是他們家屬能來林場,前兩天我忙,忘了一個巡護員都仨月沒回家,媳婦都急眼了。在這裡工作要受得了寂寞,生活很枯燥,我在管護站都給他們買了收音機,解解悶。”
  準備 進山前要帶“四寶”
    7時30分,巡護員開始吃飯,把菜湯泡進飯里,圍著飯桌站著,速度很快。“午飯怎麼辦?”“平時吃兩頓飯,走那麼遠,哪能趕回來吃飯啊。”巡護員曹智信說,大家平時都叫他老三。
    吃過早飯,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,老三把“四寶”逐一檢查,一部比手機大一點的GPS,發現動物或者足跡時用來定位,用來記錄發現動物信息的筆記本,一把尺子,還有準備抓拍動物的數碼相機。
    “為啥帶尺子?”老三說:“用來量老虎和豹的腳印,它倆腳印挺像的,豹的比老虎的小,用專業的尺量更準。”走前,又拿了一個火焰彈。這是遇到猛獸時,嚇唬它們的。
    這裡的每個巡護員都有一項特長,張洪軍對於野生植物最瞭解,老三則對野生動物比較瞭解,記者打算跟他進山。
  巡護 邊走邊記錄動物足跡
    8時,記者一行往蘭家林場中線挺進。上山的路很陡很滑,一路記者不斷摔跤。
    10時45分,老三要去中線管護站,6公里的山路,他一個人走只需要一個多小時,帶上記者,時間要多出差不多一倍。
    到達管護站,記者累得直喘粗氣,老三進屋後開始幹活,把太陽能的控制閘打開,把爐子里的煤灰掏乾凈,抱柴生火。“這裡是地暖,不燒就凍壞了。”老三說。
    11時,老三帶著大家去管護站附近的遠紅外相機的架設點。山裡的積雪沒膝蓋,厚的地方70多釐米。途中,他發現一排腳印,用GPS定位後,在記錄本上記下時間、地點。“看形狀應該是馬鹿的。”他給大家解釋,狍子的足跡小,前面圓。鹿的長,頭有發叉而且發尖,野豬和家豬差不多,但它腳短,走過雪地會留下一趟溝。
    老三從小在山裡長大,他通過足跡基本能辯認出是哪種動物留下的,然後記錄下來,日後用做研究使用。
  驚險 與野豬“擦肩而過”
    11時20分,大家從裝有遠紅外相機的地點往回返,“等一下,都別出聲。”老三的話讓大家一驚。
    他走近一道細長的雪溝,仔細看了一下:“是野豬留下的,剛纔我們走的時候還沒有,它肯定剛剛經過這,看樣子體型還不小。”
    老三表情嚴肅起來:“你們都跟在我後面走,註意點,它隨時可能回來,野豬不比別的動物,它很凶猛,山裡動物排名是一豬二熊三老虎。”
    他叮囑著,步伐也快起來,邊走邊不時東張西望。野豬的脾氣很難捉摸,它的獠牙老虎見了都怕。“要是碰到,你們別跑,在我後面跟著就行,它速度很快,你們跑不過它。”老三提醒大家。
    11時50分,雖然那道腳印最後通向山林深處,但大家還是提心吊膽地走回管護站。
  危險 曾跟東北豹對視30多秒
    老三說,9月份他親眼看到一頭東北豹,在蘭家林場“大北城”附近,當時他巡護走到一個兩米多高的土坡,剛一露頭,就看到20多米遠處一隻東北豹從地上跳到一棵倒下的紅松上去。豹也看到了他,他倆就你瞅我我瞅你互相看了30多秒。
    “你沒害怕?”
    “沒害怕,我光興奮了。它後來走了,看那樣還有點捨不得,走幾步一回頭,一共回了三次頭,要是那時候有相機就好了,能拍下來。”
    “遇到野豬或者黑熊怎麼辦?”
    “不是有火焰彈嗎,野生動物都怕火,一嚇它們就跑了。”
  幸運 車陷溝中 意外搜到手機信號
    13時,老三繼續在山林里穿梭巡護,記者趁空檔要趕到另一處防護站。採訪車行駛出10多公里遠時,突然打滑陷入路旁的溝中。大家努力推了幾次,車反而越陷越深。手機沒有信號,這條路根本不會有車輛或者人經過。
    13時30分,記者試著往來的方向走,並用手機搜索信號。走了一段路後,搜到一點信號,馬上往林場打了電話。
    半個小時後,救援車趕過來,將採訪車拽出。李健民場長說:“山裡車陷溝里也是常事,你們太幸運了,這山裡除了在這兒能搜到手機信號外,別的地方還真沒有。”
  ■巡護員的辛苦
  每班至少半個月把林場當成了家
    14時30分,老三回到林場時天已經暗下來。其他巡護員也都陸續回來。“每天都得走10多公里,我們都習慣了。”老三說,“我今年元旦小年除夕都得在林場過了,排班正好趕上了。”巡護員每半個月換一次班,到防火季節,要兩三個月甚至時間更長不能回家。
    林場一年365天都離不開人,巡護員已經習慣把這裡當成家。
    22時,蘭家林場的發電機停止工作,林場陷入漆黑,除了宿舍里的一隻小老鼠活動時傳來的窸窣聲外,就是從巡護員宿舍里傳出的鼾聲……
    吉林汪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7434公頃,共有脊椎動物28目68科243種,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3種,其中鳥類25種,獸類8種。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……
    而這些人,正在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默默奉獻著,他們的日子日復一日就這樣度過……
  本報記者 張南
  蘭家林場工人的一天
  “追尋東北豹”續
  (原標題:與巡護員進山差點撞見野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b90ybvm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